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张焱 通讯员 钟泽宇 张峻峰)61岁的张大爷(化姓)在外院做完腰椎间盘突出减压手术后,突发双下肢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危急时刻,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锁定“硬脊膜动静脉瘘”这一“血管元凶”,连夜开展显微外科急诊手术阻断病灶。目前,患者已能自主抬腿、独立翻身,正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向重新站立、行走的目标迈进。
今年9月12日,张大爷因腰椎间盘狭窄在当地医院接受减压手术。术后前三天恢复顺利,他仍能轻微活动下肢,家属一度以为康复在即。然而9月15日(术后第四天),意外发生——张大爷双下肢突然失去全部活动能力,同时伴随大小便失禁,病情急转直下。
当地医院立即为其安排加急核磁共振检查,影像显示胸椎部位存在豌豆大小的疑似出血点。经神经科医生会诊,判断病情超出常规术后并发症范畴,存在复杂血管或神经病变风险,建议立即转往诊疗能力更强的十堰市太和医院。9月16日,张大爷被紧急转入太和医院。
考虑到患者为急性截瘫,且发病与术后恢复期高度重叠,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黄宽明第一时间牵头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联合脊柱外科、影像科、神经电生理科专家共同研判病情。
团队先为患者完善急诊胸椎、腰椎磁共振复查,影像结果显示:胸9-胸10节段存在异常信号,且胸腰段、腰骶部血管呈现“蚯蚓状充盈缺损”——这一特征高度指向血管畸形或瘘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团队决定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该检查需逐一显影30多个血管阶段,耗时约1小时,操作难度较大,但能最精准地定位病灶。最终,造影检查清晰锁定病因:张大爷所患的是“硬脊膜动静脉瘘”——这是一种因硬脊膜处动静脉异常沟通形成的病变,会导致脊髓血流紊乱、神经缺血损伤,也是引发其急性截瘫的“血管元凶”。
明确诊断后,黄宽明团队立即与家属沟通手术方案及风险:若不及时手术,脊髓神经损伤将不可逆,瘫痪症状会终身伴随;手术虽能阻断瘘口,但需在显微镜下精准操作,且存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及预期的可能。在充分理解利弊后,家属果断同意手术。
当天深夜,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为张大爷实施了显微外科急诊手术。术中,医生在荧光造影实时显影、神经电生理监测双重保障下,精准找到隐藏在硬脊膜处的瘘口;临时阻断瘘口后,通过电生理监测确认脊髓神经功能无异常,随后成功切断瘘口,彻底阻断异常血流。
术后第三天,张大爷的神经功能开始明显修复,不仅能自主抬腿、屈膝,还能独立完成翻身动作,大小便控制功能也同步改善。“之前翻身需要两个人帮忙,现在他自己稍微用点力就能翻过来,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家属难掩激动。
“术后两周左右,患者肌力已接近3级(正常为5级),恢复速度远超同类病例的平均水平。”主治医师黄晓东介绍,目前张大爷已转入康复科,接受肢体功能训练、神经电刺激等系统康复治疗,身体各项指标逐步好转。
十堰市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黄宽明表示,此次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太和医院在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两大核心技术支撑:一是血管介入技术,能通过造影精准定位复杂病灶;二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在微创前提下实现病灶的精准清除。“两者结合,让我们能快速破解‘术后截瘫’这类疑难病例,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据介绍,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将进一步优化多学科协作机制,缩短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断周期,持续提升微创诊疗技术水平,为更多类似重症患者守护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