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上半年经济数据揭晓。十堰市以1351.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7.4%的同比增速,位居全省增长首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核心城区张湾区贡献了关键动力:全区工业产值369.4亿元,同比猛增10.4%,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7.2%,龙头地位稳固。
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张湾区这台工业引擎持续轰鸣,其澎湃动力究竟源自何处?
整车地位持续巩固
8月12日,湖北十堰市张湾区,三环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环汽车”)的整车工厂内,机械轰鸣,悬臂挥舞,物料流转不息。
这幅充满张力的生产图景,是张湾区汽车产业上半年逆势上扬的生动切片——在传统燃油商用车市场承压的背景下,这里的企业跑出了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三环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2%。”三环汽车经营管理部部长耿沛的话语中难掩振奋。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三环汽车有限公司整车工厂,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车辆)
作为三环集团旗下专注于轻中重型商用车及新能源车的企业,三环汽车坦言,与国内头部商用车巨头相比,其规模与品牌力并不占优。
耿沛将逆势上扬归因于对细分市场的深耕:“我们开发了400多款‘专致’系列轻卡专用车产品。”从运粮车、运材车到随车吊,这些针对特定场景的专用车型,精准切入了广西、福建、云南、江西等区域市场,在缝隙中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空间。
与三环发展路径不同,同处张湾区的东风华神则依靠智能化升级实现了产销两旺。作为东风新一代商用车品牌,东风华神在随车吊、汽车起重机等细分领域已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最快150秒下线一台车。”东风华神营销公司资深高级主任何佳敏介绍,去年投入1.41亿元建成的智能混流生产线是制胜关键。这条“国内唯一一条油电混流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线”,能灵活排产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乃至氢能源车等2000多种商用车型,将产能从3万台提升至5万台以上。技术升级直接反映在销量上:上半年销售11500辆,同比增长15%,大幅跑赢7%的市场均值。
(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检查下线的新车)
张湾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张湾区科经局)的数据印证了这股动能:上半年,区内五大整车厂(东风商用车、新疆专卡、东风华神、三环汽车、东风越野车)产量达7.53万辆,增长16.7%;新能源汽车更是异军突起,5588辆的产量同比飙升137%。
零部件集群做大做强
整车轰鸣的背后,是更为庞大的零部件产业在支撑。张湾区深谙“强链、延链、优链、补链”之道,正全力吹响零部件千亿产业集群的“集结号”。
在湖北美瑞特空调系统有限公司,一台新投入的冷凝器自动组装机正高效运转。它将铝箔制带、落料切割等四道工序集成一体。
(美瑞特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工人加工汽车空调部件)
“以前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做120台,现在一条自动化线班产近500台,平均不到一分钟下线一台冷凝器芯体。”制造中心副部长林枫指着即将发往赛力斯的货品说道。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明军则透露,公司今年销售额预计增长50%,正积极扩产备战。
同样繁忙的景象也出现在湖北凸凹模具科技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北专精特新“小巨人”,其冲压线上,高强度板材在机器轰鸣中被反复锻压成精密部件。“这批产品将随中国重汽整车出口俄罗斯。”行管中心主任杜芳琴表示,为满足激增需求,工厂已开启“白+黑”模式。1-7月销售额增长35%,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作为东风公司的“龙兴之地”和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张湾区拥有千余家地方零部件企业。面对产业变革,这个老工业基地的选择是:围绕“现代化、智能化”,推动技改向“新”发力,不断夯实汽车工业的“一主”地位。
走进东风龙擎的智能化车间,发动机日产量可达150台,上半年销量增长65%,变速箱增长61%;东风专用零部件新建的“黑灯”生产线(阀体机加自动化线),在无人值守的黑暗中精准运行,年产能达3万套……
(东风龙擎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紧张生产)
这些“智变”场景,让张湾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履轻快:全区134家规上零部件企业上半年贡献产值94.8亿元,占汽车产业比重达38.5%,同比稳健增长,成为张湾经济不可或缺的“底盘”。
动力电池“芯”跳强劲
新型电池,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张湾区,这颗“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搏动着。
近年来,张湾敏锐捕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浪潮,聚焦“链”式思维,着力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完善新型电池上下游配套与供应链体系。一场围绕“芯”动力的产业竞逐,正悄然提升着这片土地的“含金量”“含新量”与“含绿量”。
走进十堰工业新区的远景动力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自动化产线高速运转的节奏扑面而来:卷绕电芯、激光焊接、精密入壳……一个个承载着绿色动力的电芯鱼贯下线。
(十堰市张湾区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
作为全球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头部企业,远景动力的产品谱系覆盖从电极、电芯到模组、电池包,再到新一代储能电池及乘商用车电池的完整链条,市场遍及国内及北美、欧洲等核心区域。其落户张湾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加速度”色彩:2022年,远景动力携120亿元重资落地,旋即上演“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张湾速度”。至2023年底,其十堰基地产线已悉数点亮。
315Ah储能电芯是基地的核心“拳头”产品。“在保持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其能量密度较上一代跃升了11%。”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能介绍,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超长循环寿命——高达12000次,“这意味着,即使每天完成一次充放电循环,它也能安全可靠地运行25年,足以支撑四分之一个世纪。”卓越的性能带来了市场的热烈回应。“今年以来,动力电池订单持续涌入,”孙志能透露,“目前十堰基地的订单量已突破18Gwh,逼近项目设计的20Gwh最大产能天花板。”
(十堰市张湾区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生产线)
数据印证了其龙头效应:来自张湾区科经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型电池产业实现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7%。目前,远景动力十堰基地正满负荷生产,产值增长超50%,有力带动全区产值增长,成为驱动区域工业增长的强劲引擎。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
“光有一颗强健的‘心脏’还不够,”张湾区决策者意识到,“我们还需要能飞翔的‘翅膀’。”低空经济这片“蓝海”,成为了新的逐梦场。
在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湖北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高度创新”)负责人王飞正在调试生产线,空气中弥漫着新设备特有的味道。去年才落户,公司现已经手握2000万元订单。
(十堰市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
湖北高度创新是深圳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高度创新”)在张湾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8家龙头骨干企业之一。
“说实话,一开始也有顾虑,”王飞坦言,“但‘张湾速度’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深圳高度创新华中地区负责人姜吉汉的感触更深:“签约后,现成厂房、10天建成的生产线、快速协调的测试场……简直是‘拎包入住’!区里全程跟进服务,遇到问题一个电话,马上有人协调解决。”这种“暖服务”成就了“快落地”,一期投产后,每天至少20架无人机将从这里飞向蓝天,年产值预计过亿。
(十堰市张湾区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组装无人机)
王飞展示着他们的“王牌”——具备自动换电、充电功能的巡检无人机。“看,换电只需2分钟,比给手机充电还快。”他描绘着应用场景:洪灾现场,它能第一时间传回灾情;深夜追捕,它的探照灯能撕破黑暗;广袤的森林或水域,它不知疲倦地监测污染或火情。
“单机70分钟续航,15公里半径,它让应急响应快如闪电,让日常巡查无死角。”这些“天空之眼”,正成为守护城市安全与效率的新力量。
园区内,并非只有新面孔。作为“链主”的中翼通航(十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翼通航)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发往广西的100台农业植保无人机订单。嗡嗡的组装声,是产业脉动的另一种回响。
(由中翼通航与震序车船联合研发的车机一体农林植保车)
低空经济在张湾已悄然成势,从企业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共振。地方政府并未止步于引进项目,更着力搭建产业生态与服务矩阵,推动“张湾智造”从鄂西北山区起飞,走向更辽阔的市场舞台。
8月21日,2025年深圳安全应急科技展览会开幕,湖北高度创新带来的无人机机巢成为展馆中的一抹亮色。这款可实现全自动起降、智能充电与实时数据传输的智能设备,以其高度兼容性和可靠性,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驻足询问。它不再只是一个产品,更成为张湾区切入全国应急产业布局的一张技术名片。
(张湾产品亮相2025年深圳安全应急科技展览会)
如今,张湾的低空经济矩阵已初具形态。全区聚集相关企业21家,覆盖整机研发制造、场景应用落地与专业培训服务,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企业之间彼此呼应、协同进化。一幅“雁阵”齐飞的图景,正在这片曾以传统制造闻名的土地上缓缓展开。
暮色四合,张湾的产业脉动依旧清晰可辨:整车工厂的焊花闪烁不息,零部件车间的传送带奔流不止,远景动力电池产线的冷冽蓝光穿透夜色,共同搏动着这片工业腹地强健的“心脏”;试飞场上,湖北高度创新的无人机轻盈腾空,在渐沉的暮霭中舒展着向新而生的“翅膀”。
从钢铁洪流的流水线,到绿色动力的电池芯,再到翱翔蓝天的无人机, 这座烙印着重工业基因的老基地,正以“链”为筋骨,以创新服务为血脉,奋力书写着产业的跃迁史诗。一颗引擎轰鸣的心脏,一对振翅欲飞的翅膀——张湾用最硬核的产业实践,在秦巴山间奏响了一曲关于重生与未来的时代强音。(全媒体记者 李世醒)
编辑:思渺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