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江面,粼粼波光托起一场文化盛事,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于今夜启幕。当汉口江滩的灯火与江月交辉,烟花在天际绽放成流动的星河,这场以长江为名的盛会,恰似江面初升的浪潮,裹挟着千年文明的气息,浸润着每个追寻文化根脉的心灵。
长江奔涌千万年,不仅冲刷出沃野千里的地理画卷,更流淌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从巴山蜀水间的三星堆青铜神树,到江南烟雨中的苏州园林,从楚地编钟奏响的礼乐华章,到吴越丝竹吟唱的水乡小调,这条大河串联起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良渚古城遗址的玉琮,印证着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沿线散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同河床上的珍珠,将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鲜活代代相传。正是这条“文化长河”的滋养,让每个时代都能汲取创新的力量,也让今秋的艺术季有了深厚的底蕴。
当长江的夜色与艺术的光影相遇,今夜的开幕式便成了“文化长河”中一曲灵动的交响。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的临水舞台,以长江为天然幕布,让艺术与自然浑然一体。文艺演出的旋律随江风飘荡,无人机编队在天际勾勒出“长江巨龙”的身姿,两岸楼宇灯光秀倒映江面,恍若星河坠入水中。这场“江岸—江面—天际”的三维盛宴,让长江不再只是背景,更成了参与艺术表达的“主角”。裸眼3D技术让雪域牦牛踏浪而来、湿地麋鹿沿江漫步,将长江生态之美化作可触可感的视觉诗行;数智编钟复原的2400年前音色,在江面上与现代电子乐碰撞,恰似古老文明与当代科技的“隔江对话”。而五大洲艺术家共唱的“大河交响曲”,更让长江的浪涛与世界各条大河的旋律相融,诠释着“江河同源、文明共通”的包容气度。
如果说开幕式是长江文化的“一时绽放”,那么艺术季的系列活动,便是让“文化长河”持续奔涌的生动实践。从“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中,我们能看到不同流域的戏剧、舞蹈如何演绎长江故事;在“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里,画家们用笔墨描绘长江的过去与现在;“影动长江”摄影展定格江岸边的人间烟火,“书香长江”阅读周让文字与江水共诉情怀……这些活动如同汇入“文化长河”的支流,将长江文化拆解成可赏、可听、可感的片段,让大众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受当代的创新。
长江自古便是连接内外的纽带,如今,这条“文化长河”正借着艺术季的东风,扬帆驶向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长江流域早已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前沿。艺术季推动长江题材的舞台作品、文创新品、影视佳作“走出去”,就像让长江的浪花融入世界文明的海洋。当外国观众通过舞剧《长江万里图》感受三峡的雄奇,通过文创产品触摸苏绣的细腻,通过电影《江豚》了解长江的生态保护,长江文化便不再只是中国的,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种“走出去”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如同长江接纳支流般,在交流中汲取世界文明的养分,让自身的“河道”更宽、“水流”更活。
长江潮起又潮落,文化长河永向前。今夜的艺术季启幕,不过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所承载的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包容,却能让浪花汇成巨浪,推动中华文明驶向更远的未来。愿这场艺术盛宴过后,更多人能成为“文化长河”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长江的文明脉动,永远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奏响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