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调研组
清晨,江汉关钟楼的北斗原子钟嘀嗒跳动;白天,武汉街头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如穿梭;入夜,长江江面无人机穿透夜幕监控航道……这些场景,是武汉“人工智能+北斗”产业生态链的缩影。
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突破339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中部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
这座“北斗之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近日,长江日报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深入北斗产业园、重点企业及应用场景,解码武汉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打造北斗产业高地,变“天上的北斗”为“身边的北斗”。
8月27日,在光谷未来科技城北斗大厦梦芯科技的无尘实验室内,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北斗芯片正在经历极限测试。
透过观察窗看到,工程师将芯片置于-40℃至85℃的试验箱中,反复验证其稳定性。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相比同类产品尺寸降低50%,功耗降低40%,而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手持样品介绍说,这款逐梦系列芯片在强电磁干扰下仍保持厘米级定位,可广泛应用在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
这款全球最小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可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评价:这标志着中国北斗芯片技术迈入2.0时代,过去需要搭载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的历史就此终结。
武汉的创新优势不仅体现在芯片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成功自主研发“湖北造”北斗卫星“心脏”——星载原子钟,已有45颗服役北斗三号卫星;九峰山实验室实现无人20米高空微波无线充电;华测卫星研发国内首套纯国产化长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调研组发现,技术突围的背后是持续全链条科研攻关。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展示了一组数据:近三年武汉科研团队在“北斗+AI”领域突破10余项“卡脖子”技术,其中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
武汉拥有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全国1/4的北斗领域院士,这些资源正通过机制创新转化为技术突破。
中研普华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北斗相关专利授权量超5600件,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其中,70%涉及人工智能技术。
8月28日,调研组走进位于光谷的依迅北斗技术研发中心。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一款搭载AI视觉识别的北斗农机导航仪能自动识别作物长势,结合北斗定位生成施肥处方图,每亩农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0%。
“厘米级定位让单块模组可监管百亩耕地,北斗正成为农业‘新农具’。”该企业品牌总监徐丁介绍。
在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工程师向调研组对比演示传统无人机与加装北斗模块的设备。据介绍,有了夜视功能加北斗技术,无论是黑夜还是雨雾天气,定位都能达到厘米级。
“目前,这套设备已经应用在长江沿线荆州到重庆的多个站点。”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梦奎说,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了16%。
调研组一行看到,北斗“链主”企业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光谷北斗产业园已集聚企业200余家,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位置服务全链条;在新洲“星谷”,一条“星箭研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已然成型;在投资3.8亿元的珞珈创新港产业园,北斗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花园式科创小镇初现雏形,目标是吸引百家上下游企业。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布局,武汉已集聚300余家北斗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上市企业5家,形成芯片、终端、服务的完整生态链。”市北斗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北斗产业规模达640亿元、同比增长14.3%,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明年将冲刺千亿元规模。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斗作为时空智能的关键基础设施,能与AI大模型算法、5G、高精度室内定位等融合;未来,武汉还要谋划推动80个北斗产业应用项目,赋能工业制造升级。
从物理距离看,北斗远在天边;从心理距离看,北斗就在身边。
在武汉,已有数百台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化运营的出租车、小巴、配送车,在北斗精准的车道级定位导航下,安全平稳地跑在路上。
武汉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里程超3379公里,开放道路里程与覆盖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这样的“智慧触角”正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在中心城区,10余条无人机物流航线,让汉正街商户从汉口北调货仅需20分钟;在光谷广场建成“自适应信号灯系统”,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在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无人播种机精准控制行距和深度,每亩水稻增产近二成……
转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8月22日,武汉“空天智链云”平台上线,标志着北斗生态进入“云端时代”。
“过去是‘北斗+技术’找场景,现在是‘+北斗’需求牵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随着“北斗+高精度室内定位”“北斗+5G”发展,时空智能将赋能万物互联,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
调研组梳理,聚焦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目前国内各区域竞逐加剧。《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北斗产业已进入规模应用新阶段,以武汉、郑州和长沙为核心的华中地区是北斗产业发展的5个热点区域之一。
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武汉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通“产学研用”链条,让北斗与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深度融合。
这座“北斗之城”的雄心不止于此。随着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崛起,“AI+北斗”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所言:“武汉有望成为全球时空智能创新的策源地。”在这场面向未来的产业竞逐中,武汉已锚定航向,全速前行。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李佳 冯雪 执笔:陈永权 制图:张莉)
编辑: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