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十堰广播电台晚间节目《太和夜话》,我是晨曦。今晚,我想带您走进的,不是一段平凡的经历——而是一场发生在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击穿“生死时限”的真实奇迹。
您可能听说过:急性脑梗发作后,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只有4.5小时。一旦错过,希望渺茫。可就在不久前,一位71岁的老人,在发病整整33.5小时后,竟通过静脉溶栓重获新生——这不是电影,是太和医院卒中中心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破局的真实一幕。
故事要从竹山的刘奶奶说起。7月16日,家人发现她突然倒地,全身无法动弹,嘴角歪斜,不能言语,所有征兆都指向急性脑梗。没有丝毫犹豫,她被火速送往当地医院,又因病情极重,第一时间转诊太和医院卒中中心。
送达时,刘奶奶四肢瘫痪、言语不能、意识模糊。更严峻的是,检查显示:她的大脑中动脉已完全闭塞。而那一刻,距离发病已过去33.5个小时。
“超过4.5小时溶栓,极易脑出血;但不试,她可能终身卧床,甚至失去生命。”卒中中心主任艾志兵说。就在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关头,医疗团队选择了向前多走一步——他们迅速启动远程会诊,连线北京天坛医院的国内顶尖专家。
两地医生凭借最新的评估技术和精细影像,反复推敲、谨慎研判,最终达成一致:刘奶奶,还有机会!
得到家属的支持后,一场跨越十堰与北京的生命接力开始了。溶栓药物缓缓推入,每一秒都如履薄冰。万幸的是,治疗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阻塞的血管,正一点点恢复畅通。
术后第八天,病房里出现了温暖一幕:在医护人员的搀扶和鼓励下,刘奶奶缓缓抬腿,成功迈出一步。从意识模糊、全身瘫痪,到重新站起、再度行走——这33.5小时的“超窗救治”,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向命运发起的反击。
艾志兵主任坦言,静脉溶栓至今仍是急性脑梗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时间窗”太短,让太多人错失良机。也正是如此,太和医院与国内顶尖机构携手开展的这项临床研究,意义非凡——它是在安全边际内,一次次拓宽生命的“可能边界”,为那些看似“无路可走”的患者,争取重新醒来的机会。
在这里,也要郑重提醒大家:脑梗救治,早一秒是一秒。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突然行走不稳,身体失衡;一侧视力模糊,视物不清;面部歪斜,口角流涎;单侧手臂无力或麻木;言语含糊,听不懂别人说话……请务必立即送医!越早识别、越早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天差地别。
“我们希望刘奶奶这样的治疗是‘例外’,但我们更希望,永远没有人需要这种例外。”艾志兵主任这句话,尤其令人动容。4.5小时的黄金时间依然不可替代,早一分钟,就是多一分希望。
刘奶奶的康复,是一场生命的奇迹。它的背后,是太和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底气。一群医者正以智慧与温度,照亮更多患者的生命之路。
这里是《太和夜话》,明晚同一时间,让我们一起,继续倾听这座城市温暖的心跳。
(节目编辑:雷勇 龚艳琳 通讯员:李毓霞 播音:晨曦)
编辑:思渺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