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周五面对面》特别节目:殷殷嘱托记心间 我们都是守井人

时间:2025-08-08 17:30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本期能力作风建设《周五面对面》推出特别节目:《殷殷嘱托记心间 我们都是守井人》。

参与本期节目的嘉宾分别是: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二厂厂长王正欢,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以及全市各地参与守水护水工作的志愿者、河湖长。

牢记嘱托 保一泓清水北上

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大家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殷殷嘱托,人人争当“守井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全市所有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截至2025年7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72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1.14亿人口。

去年八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字字千钧,点燃了十堰儿女奋力守护一泓清水的澎湃激情。一年来,十堰以科技为剑,智慧为网,信念为堤,在守水护水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时代答卷。

科学治水 筑牢生态屏障

科学治水,技术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从小流域源头治理、以小河清保大河净,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近年来通过多维度科学治水,构建起“空天林地水”五道防线,集成27项治污技术,堪称“全球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在小河流域治理中,一条条就地取材的“生态脱氮沟”,化身地下水的“净化滤芯”。在治污设施建设上,创新地下治污、地上植绿,将污水处理厂从城市负担转型为“生态地标”。现在,通过提标改造、技术集成、严格监管等举措,我市筑牢水源区生态屏障。

主持人:关于生态脱氮沟技术,请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为大家介绍一下水治理为什么要进行脱氮?

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为了确保不让一滴污水入库,在保水治水的技术攻关中,保护站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的“拦路虎”就是氮磷的消减。污染的迁移途径有两个途径,第一是从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丹江口库区,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水渗透到地下,水的氮磷含量一直是水治理的一个难题。

主持人: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想了哪些办法?

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们通过外事引智项目,邀请了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一位教授来到丹江口库区,就保水护水、水污染治理来做一个学术交流和调研。在和专家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新西兰和十堰同样属于山区丘陵地区,他们会在河流区域放置一些原木,通过流水或污水经过原木,达到提升水质的效果,相关的数据证明这个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后来我们就想,如何把这项技术引进十堰,进行一个实验和落地应用。

主持人:这个想法从一个概念到实施到落地,最难推进的是哪个环节?

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新西兰的治污技术主要针对地表水源,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该技术从地上转移到地下;第二个难点,十堰无论从资源还是生态保护角度来说,并不适合用原木材进行过滤,需要寻找替代材料。十堰是食用菌的主要产区,可以利用食用菌袋料、锯末、花生壳秸秆等够提供碳元素、补充碳源的废弃物,就可以满足技术设计的需要,变废为宝。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脱氮沟设计宽度为1.5米至2米,深2米,在治污效益、建筑成本上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均衡的数值,不仅减少了工程量,还相对降低了施工用地的成本,治污的成本。

主持人:脱氮沟这项技术在廖家村实行,实际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党支部书记陆海军:经过脱氮沟的处理,能有效地拦截氮磷排入,减少水中杂质,使河水变清。现在,河里的小鱼小虾也多了起来,河边白鹭成群栖息,村庄环境更加秀美,游客越来越多,直接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民宿,游园、采摘园的发展以及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

主持人:通过这项技术让水质变得更清澈,生态环境也更好了,是否也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党支部书记陆海军: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主持人:目前脱氮沟这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使用的效果怎么样?

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李涛:脱氮沟目前在全市已经建了有大概有50处,而且在十多个重大项目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可以说经过连续不间断的检测,效果非常明显,综合脱氮率达到了75%以上,在夏天能达到95%以上,靶向治污的成效是非常明显。不仅如此,脱氮沟不会占用耕地面积,地上作物继续保持增长,而且通过脱氮沟,能极大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存活率,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也有一定的提升。目前这项技术不仅市内得到应用,在江西、河南、浙江等全国10余个省市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还获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主持人:在水治理的源头上,我市运用了多项类似脱氮沟这样的新技术保障水清河畅。那么在水治理的末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市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是我市建设的第一座地下大型污水处理项目,有哪些新的技术?

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二厂厂长王正欢:在污水处理技术层面上,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三级处理工艺,在生化区域,采用多级AO处理工艺,在脱氮除磷效果上面会更具有一定的成效。在深度处理工序上,采用的是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臭氧接触氧化池,这些先进的工艺进行组合对尾水进行处理,同时在尾水排放以后进行消毒。污水处理厂摒弃了传统业内液氯消毒,采用更安全、更可靠的紫外消毒系统进行消毒,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了地表Ⅲ类水的排放标准。因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是地下污水处理厂,所以除了处理厂全封闭的因素之外,在生产区域内、箱体内安装了三套生物除臭装置。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的气体,通过管道收集以后,依次进入一级的洗涤塔,二级的生物除臭塔,再进行微生物吸附降解,达到了相应的排放标准,转化成无毒无害的气体,然后通过15米的高空排放塔进行有组织的排放。

主持人:这个项目跟以往传统的治污项目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二厂厂长王正欢:第一个就是采用空间折叠的设计,实现生态与城市空间的一个融合,地下建厂、地上造园,相比传统的地上处理厂节省占地面积一半以上。第二个是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因为污水处理厂建设于城市中心,日常污水收集、管网收集难度以及运维费用会大幅度的降低。净化后的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以后,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景观绿化园林,进一步节省了中水管网的建设成本。

主持人:除了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之外,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也有一项智慧生态净化岛技术正在逐步运用,这项技术如何进行污水治理的?

北京奕江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盛:这项漂浮无人岛的技术,首先是一个全自动化的、无人化的操作的大型无人船技术,在收集水面漂浮物上,可以达到每天作业面积30万平米以上的收集面积,治理效率非常高,在蓝藻爆发的旺季,还可以实行24小时的作业。

主持人:目前智慧生态净化岛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际效果如何?

北京奕江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盛:目前在丹江口的上游支流,已经逐步开始布设全面收集清理船,在水上、水中、水下可以构建鸟类生境、鱼类生境跟微生物生境,漂浮在水面进行收集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和谐生态的岛屿状态。

智慧管水 织密天罗地网

主持人:做好水文章,治水是基础,管水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构建起“水地空天”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提升管水护水质效。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我市不断提升全域智慧管水能力。充分运用卫星遥感、云广播、无人机、数字孪生、AI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了“水地空天”四位一体的水质安全监测体系。目前,全市已整合172个断面水质监测、1066个卫星遥感监测网格、262个重点涉水企业监管、313路环库岸线监控视频、215公里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电子监控、33个国省控监测站防入侵监控等平台数据,形成点源实时预警、岸线水陆巡护、库面遥感监测的“天罗地网”。

主持人:为什么要建设这套“水地空天”四位一体的水质监测体系?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十堰库区的水域面积有620平方公里,河流有2489条,如果靠人盯的方法去管理这些河流和水质,往往有监管不到位的地方,过去哪里有问题工作人员就跑到哪里,总是跟着一些风险问题在后面跑。通过多年的保水护水经验让大家认识到,必须依靠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来对十堰水质进行保护。要实现发现和处置问题,永远跑在风险的前面,所以建设这套系统。

主持人:丹江口库区面积大,库岸线长,这套监测体系的精准度能达到什么程度?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我们用卫星每三天对整个十堰市域范围内进行一次全部的扫描,精度在两米以内。比如河面上有漂浮物,就能通过卫星能够清楚的拍摄到;岸边停靠了打鱼的小船或者岸上有一些影响水质的违章建筑等,卫星都可以精确地定位和扫描到它,就能及时处置。

主持人:现在运用到了云广播、无人机、卫星遥感等AI的新技术,怎么样才能保证这套系统的指挥中心能够高效运行?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建设这套系统的时候,不仅仅是要保证能够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首先在各县市区成立了分中心,负责收集所有系统发现的问题进行交办、处置。其次整合涉事部门的职责,成立了水质巡护队伍、综合执法队伍和生态环境检查队伍。

主持人:可以说这套水质监测系统的建设来之不易,在水质监测的过程中,从主动预警到迅速处置,形成了一个全链条高效的运行机制。那么它在实战中究竟效果怎么样?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干部乔羽:这套水质监测系统能达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处置的效果。在6月30日暴雨结束后,市指挥中心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收到竹山县官渡镇杨柳垭水域存在水面漂浮物的预警信息,上午8时30分,市指挥中心将问题转至竹山县分中心,竹山县官渡镇工作人员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经核实,受强降雨的影响,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秸秆等杂物形成约80平方米的淤积带。经多方人员共同努力,仅用时6个小时全面完成清理工作。随后镇工作人员向分中心提交问题整改报告和处置前后照片,分中心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审核把关,市指挥中心对问题办结情况进行核查,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该问题处置全程不超过12小时,真正实现“问题发现—受理派发—现场处置—复核销号”全流程闭环。

主持人:杨总,这套系统收集分析的数据还能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比如收集水质数据,可以实时掌握水质情况,可以把水质数据跟气象数据进行关联,来分析水质。某一条河流的水质,在今年一年当中汛期或者干旱时期,或者有一些极端恶劣天气下水质的波动情况,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预测明年可能大概在几月份这条河流的水质会有一个小波动,能够提前可以进行预防和治理。

主持人:智慧管水未来还有哪些突破方向?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程师杨洋:目前这套系统只是一个基础,未来还计划引入更多的一些技术来丰富和完善系统,准备引入地下管网的管道机器人,定期对地下管网的破损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也计划在管道上加装一些水质监测设备,来实时测量地下管网的水质情况,通过这项技术就可以大致对水质的一些污染物进行精准溯源并及时处置。

全民护水 “小水滴”汇成汪洋

主持人:治水管水,科技是利器,智慧是铠甲,而人心的力量才是碧水长流的根本。十堰证明了,守水护水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近年来,我市以境内23个河流流域为单元,在全国创新开展“文明河流”建设,全市6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2314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者100万余人次。目前,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投身到“五清”行动、生态文明宣讲、洁美家园创建等行动中来。

主持人:今天节目现场邀请了志愿者代表袁慧,今年走进国新办向世界讲述十堰故事,作为一名基层志愿者,如何理解“小水滴”这三个字?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丹江口市新港管理处望江社区干部袁慧: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库区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滴水,这一滴水虽小,但聚在一起就有无穷的力量。我自己从小在库区长大,也经历过移民搬迁、渔民转产上岸这两个重要的变迁时期,2023年进入社区工作之后,也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守水护水,结识了像蒋德新、张旭春、杨力等这些长辈,了解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渔民,靠捕鱼为生,退捕禁捕之后就是依然坚守在汉江河边,为守水护水做贡献,这也让我对“守井人”、“小水滴”这些身份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辖区内的樱花林,以前游客多的时候地上的白色垃圾也多,现在在走进樱花林,一年四季美景不断,基本上看不到垃圾了,很多游客都会自备垃圾袋,主动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这些转变是全市护水行动成果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小水滴”的坚持,也见证着群众意识的转变。现在守水、护水、节水、爱水已成为丹江口市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党员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志愿服务无处不在,目前已经累计组建志愿服务组织361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6.2万人,平均每两名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大家都在以自己的岗位实际情况,力所能及为守水护水做点事情。

主持人:刚刚袁慧提到的蒋德新师傅,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节目现场,蒋师傅,您看咱们祖祖辈辈都在船上生活,应该是对这一库碧水有着很深的感情,是不是?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 、丹江口市新港管理处新港社区居民蒋德新:因为自己没上过学,靠打渔为生,6岁就开始给老一辈撑船,丹江口的水养育了几代人,所以对水很有感情,也认识到保水护水的重要性。

主持人:现在虽然说不再行船了,但是保护水的习惯是否依然还在?是否有意义?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 、丹江口市新港管理处新港社区居民蒋德新:因为大家靠水吃水,所以更加珍惜水资源,保护水源防止污染。现在一眼望去,河水清澈,感到很有意义,大家慢慢参与守水护水工作,自发上山清理落叶断木,防止污染水源。

主持人: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事?

郧阳区小草义工协会志愿者、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凌祖宏: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很多的感人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在汉江边开展巡河护水的活动中,有一名坐轮椅的居民,要加入守水护水的志愿团队,因为他坐着轮椅身体不大方便,我就婉言谢绝了他,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加入,他说,虽然做不了重活,但是我可以帮忙宣传。在他热情的要求下,我答应了他,从此汉江边就多了一个特殊的志愿者身影。城关镇的一名学生,在妈妈的带领下参加守水护水志愿活动,还经常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参加,并且在班上用手抄报的形式宣传守水护水知识。通过我们的志愿服务行动和宣传,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团队,也有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关注守水护水的志愿服务行动,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开心。

主持人:从事保水护水志愿服务队伍中,有青壮年,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有很多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今天节目现场就来了很多学生代表,大家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什么时候?

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学生刘玉瑶:6岁时,妈妈带着我一起去参加巡河护水的志愿活动,当时自己还小,不是特别了解,现在觉得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经常跟着妈妈一起参加活动。对于我来说,看到江边的垃圾都被捡走了,河边就变得越来越干净,汉江的水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我就感觉非常的自豪。

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学生张晋源:我第一次参加巡河护水活动时,通过大家齐心协力,让河边环境更干净了,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一件事,通过每个人尽自己一点的微薄之力来保护这一江清水。

主持人:一年来,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已化作十堰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城市大脑”到村居小巷,从白发老者到青春面孔……这份答卷,写在107项指标达Ⅰ类水的清澈里;写在累计北送720亿立方南水的浩荡中;更写在每一位奋斗者的心灵深处。在守水护水的新征程上,十堰儿女必将以更大的担当、更实的行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书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编辑:姜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