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车之城”长出仙山碧水“新肌肉”

时间:2025-04-28 08:41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三城转型记丨“车之城”长出仙山碧水“新肌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许应锋

产业单一的弊端,十堰感触颇深。

2000年左右,十堰汽车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约为70%。

2003年,东风公司总部迁至武汉。当年,十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005年,再降3.9%。

十堰,一度被称为“废都”,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0多年过去,十堰推倒“废都论”,摘得“中国商用车之都”桂冠,成长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老树发新芽”的同时,十堰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等产业异军突起。

2024年,十堰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位,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降至40.2%。

一路走来,十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更收获了转型的喜悦。

十堰的发展故事,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立足车:整车企业增至12家

十堰一车独大,是历史的产物。

“二汽”(东风公司前身)建设前,十堰只是个山区小镇,一条街,不足百户人家。

1969年,随着“二汽”开建,十堰逐步升级为地级市。

“公司总部刚搬走的那两年,不少人感到迷茫。”回忆当年情景,在东风商用车工作30多年的工程师姜云中感慨道。

冷静下来的十堰人发现,虽然东风公司总部搬走了,但产业工人还在、配套企业还在、商用车生产基地还在。

十堰市和东风公司签订协议,加码汽车产业项目建设。

在姜云中眼里,“缓过劲”的十堰汽车产业又进入高速发展期:2011年,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建成,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2020年,东风总装配厂关闭,产能全部搬至十堰市茅箭区新工厂;今年6月,总投资54.5亿元的东风商用车D600项目将试生产,这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

服务东风的同时,十堰全力培育地方汽车类企业。

十堰驰田汽车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主要生产改装汽车、专用汽车。成立之初,公司产值不足千万元。

2004年,驰田汽车研发出前顶式自卸和侧翻式自卸车辆,改写了十堰改装行业无8米以上自卸车的历史。

2012年底,驰田汽车的“驰田金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要地给地,要钱帮忙融资。”回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驰田汽车党委书记黄玉钵仍心潮澎湃。

2021年,驰田汽车智慧新工厂建成。2024年,驰田汽车已成长为国内重卡行业单一工厂产销量最大的专用车企业,连续多年入选全省制造业100强。

如今,十堰聚集起整车企业12家,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55家。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十堰“中国商用车之都”称号。

延伸车:新型电池“满电奔跑”

转型不一定要另起炉灶,十堰选择在汽车产业衍生领域迈开步伐。

磷酸铁锂作为一种电池正极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广泛。

走进位于十堰郧阳区的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8条生产线全速运转,磷酸铁锂日发货量超260吨。

万润新能源是十堰本土企业,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配套。

2022年,万润新能源登陆科创板上市,其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

为了不断补链延链,提升新型电池产业韧性,十堰大力引进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新型电池关键材料企业。

卷绕、焊接、入壳……4月23日,十堰张湾区远景动力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一颗颗电芯从近百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下线。

“处于满产状态,日产电芯6万颗。”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能介绍,公司新一代315Ah储能电芯,能量密度提高11%,循环寿命高达1.2万次,“一天一次充放电,可以安全可靠运行25年”。

远景动力是十堰市招商引资企业,总投资120亿元,主要生产新一代储能电池及乘用车、商用车电池等,产品畅销国内、北美及欧洲等市场。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产值达30亿元,同比增长300%。

目前,十堰共有远景动力、猛狮动力、云极新能源等电池生产企业5家,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3家。2024年,十堰规模以上新型电池关联企业32家,实现产值212.5亿元,同比增长41%。

新型电池只是十堰延伸发展汽车产业的探索之一。该市还规划高端装备和智能农机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等3个与汽车相关的千亿产业。

超越车:产业基础构建“多点支撑”

“每小时下线3.6万瓶350毫升的瓶装水。”4月21日,在武当山水饮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深层优质水源,不断注入工厂水箱。

武当山水是丹江口市本地企业,2023年建成投产。公司目前有4条生产线,每月可生产4800万箱天然水,销往武汉、北京、天津等地。

该公司总经理陈东君介绍,公司6条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能达100万吨,年产值预计10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十堰“中国好水”声名远扬。

十堰以水为突破口,招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燕京啤酒、VOSS等30多家知名水企前来投资建厂,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2024年,该市水经济产值达400亿元。

如今,仙山、碧水、汽车城已成为十堰的三张名片。

十堰突破性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依托世界名片武当山,“一山”带“群山”,构建“环武当、大武当、泛武当”旅游环线和旅游经济圈。

目前,十堰境内1000多个山岳型景观、3000多个人文景点、96家A级景区,串珠成链、协同联动,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

“武当山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武当山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十堰全市接待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1.72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5%。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魏伟说,过去,十堰产业结构单一,汽车打喷嚏,十堰大感冒;如今,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一主”,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健康等“四优多支撑”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