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许海芳 通讯员 唐甜)当现代剧场熄灭灯光,有一种艺术却需要点亮油灯才能上演。两千年来,皮影艺人用十指演绎春秋,用牛皮承载文明。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光与影的千年之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皮影传韵,灯影流芳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制成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投射到白色幕布上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一牵一引,戏说千秋
皮影的制作是一门精湛的技艺。需经过选皮、制皮、画稿、雕刻、上色、熨平、缀结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牛皮传戏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民俗气息。皮影戏的影人动作通过细线或竹竿操纵,艺人们需要掌握好节奏和力度,以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性格,使皮影表现更加生动形象。
灯下春秋,幕后乾坤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时,艺人们基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等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是优美动听,动人心弦。
皮影戏剧目预告:《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更多精彩剧目敬请期待!
一盏灯,一张幕,十指翻飞间演绎千年悲欢离合。皮影戏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代代人的记忆,希望更多人能看见这些“会说话”的影子。这个假期,西关印象景区以茶为约邀您漫步在百戏楼前,慢品一盏明前春茶听紫砂壶中水沸如松涛看一场皮影戏听一段千年故事,在皮影戏的光影交错中,找回最质朴的感动。
编辑:张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