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董璀 通讯员 廖安丽)3月28日,在市优秀教育成果展现场,十堰市东风20小学的课题展台化身“非遗创研工坊”:卡纸皮影角色演绎《三打白骨精》,锡纸浮雕的苗族头饰折射出星辰般的光芒,掐丝珐琅校徽在展架上静述文化传承的故事。身穿民族服饰的学生讲解员,佩戴自制锡纸头饰,正向参观者阐释“如何用数学对称美设计掐丝纹样”;体验区内,学生正指导参观者用“四步刻塑法”制作锡纸书签。这场由课题研究孕育出的美育实践盛宴,生动诠释着“科研赋能教育,课题引领美育”的深层价值。
课题筑基:构建传统文化育人新范式
“所有展品都是课题研究的可视化成果。”该校课题主持人何唯琳指着展台介绍。三年前,学校综合教研组以“传统民俗文化在艺体课程中的传承”为研究课题,构建起“三维驱动”模型:以文献研究与民俗调查夯实文化根基,以跨学科融合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学习激活创新表达。课题组美术老师研发的《非遗技艺童创课程》,将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分解为梯度化学习模块;音乐老师通过《民俗歌曲与童声创编行动研究》,让汉族和少数民族民俗歌曲在课堂上重焕生机;体育老师从《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的角度,将蹴鞠和舞狮引入体育课堂,学生们秒变传统文化传承人。
现场展出的卡纸皮影戏,正是课题阶段性成果的集中体现。课题组美术教师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皮影制作对小学生难度过高,便创新开发“卡纸+铆钉”的替代方案,既保留皮影戏的形神精髓,又符合儿童操作能力。“课题研究让我们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对接点。”课题组成员周丛老师展示着学生设计的《西游记》卡纸皮影,这种传统纹样与现代美学的碰撞,正是课题倡导的“创造性转化”理念的缩影。
科研赋能:让文化传承走向系统化
课题团队通过行动研究法,经过多轮教学迭代,最终形成可推广的“非遗技艺六步教学法”——文化感知、技艺解构、童趣转化、协同创作、多维展示、反思迭代。
从平面的锡纸龟背竹到立体的锡纸苗族头饰,是从“单一平面刻画”到“多维立体构建”梯度课程的体现,每个阶段都配有详细的能力培养指标和评价量表。同时,这种科研思维也深度渗透到各学科,催生了更多学科与传统技艺的跨学科系列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美育生长:从课程创新到育人生态重构
展台前,身着苗族服饰的学生,正向观众演示如何将掐丝珐琅工艺转化为校徽制作:“铜丝勾勒文化脉络,彩砂填充时代色彩。”熟练的非遗手工演示和自信专业的解说,源于她在非遗童创课程当中的认真学习。数据显示,课题实施以来,全校学生非遗知识掌握率提升63%,课题组92%的教师形成课程开发能力,自主研发的《非遗童创》校本课程体系已覆盖中高年级。
更深刻的改变在数据之外: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卑的男生成为皮影戏金牌解说员;注意力低下的儿童在锡纸雕刻中找回专注力;缺乏运动的小胖墩儿与小伙伴组成了完美的舞狮搭档。
课题催生的《非遗小传人成长档案》,记录着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自信成长的轨迹。“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课题‘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追求。”沈校长指着展板上密密麻麻的课题研究流程图说道。
课题成果在十堰市教科研成果展的精彩展出,课题研究中构建的“以美育人”的教育科研生态,是东风20小学用实证研究揭示出教育科研的深层价值——传统文化不是躺在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可以通过课题研究转化为滋养生命的活泉。
此刻,展台中央那顶由328片锡纸花瓣组成的苗族头饰,正映照着学生们的笑脸。每片花瓣背面都镌刻着“发现问题—实践验证—反思改进”的课题研究密码,这是教育者交给未来的文化传承密钥:当课题研究成为美育改革的引擎,传统与创新的交响曲必将更加悠扬。
编辑: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