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镌刻半世纪车城变迁 ——探访东风汽车博物馆里的奥秘

时间:2025-03-27 08:43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3月26日,东风汽车馆开馆。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首家汽车博物馆,东风汽车博物馆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填补了我省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空白,打造了一个集参观、研学、休闲的好去处。

20250327A04_250327074021387587383

集专题展览、馆藏研究、科技普及、互动体验、发布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东风汽车博物馆。

东风汽车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超过2000件,展出的图片超过万幅,这些物品和照片不仅记录了东风和十堰的成长之路,也承载着东风和十堰荣辱与共的情怀。这座博物馆有啥特色呢?3月25日,记者走进东风汽车博物馆一探究竟。

核心提示

东风汽车博物馆核心信息

东风汽车博物馆依托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老厂区改造而成。

2022年12月,东风汽车博物馆开工建设。东风汽车博物馆(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278亩,外观标志塔高度36.9米:“3”寓意“二汽”于三线建设时期开工建设;“6、9”寓意二汽大规模建设始于1969年。

作为东风历史的“存储卡”和东风文化的“解码器”,东风汽车博物馆陈列的物品超过2000件,照片超过万幅。东风汽车博物馆设置了1个“打汽车工业翻身仗”基本陈列展区,介绍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与东风的发展史,另外“强军有我”“科技跃迁”“三线岁月”3个专题展区,分别解读东风军车发展与征战史、汽车科技创新与发展以及厂办社会的早期生活图景。

东风汽车发展历史

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在十堰奠基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们坚定“打汽车工业翻身仗”的信念,凭借“马灯精神”,以干打垒、芦席棚为宿,克服了道路涉水及桥梁受限等重重困难,通过人拉肩扛,建起了汽车制造厂。

1975年,第一辆东风 EQ240越野车下线,填补了中国两吨级军用越野车的空白;

1978年,东风率先实现“军转民”,推出5吨民用车 EQ140卡车,迅速占领市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风汽车以一系列敢为人先的举措,勇闯难关,从一个“三线”建设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的排头兵;

1987年,东风汽车第50万辆汽车下线;

1990年,8吨平头柴油车EQ153正式下线,被广大用户亲切地称为“发财车”;

1992年,第一批“富康”轿车试装下线,东风轿车项目落地,“致富车”走进千家万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风汽车直面市场、改革调整,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与多家国际车企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发展;“东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改革的“东风”吹入千家万户;

迈入2000年,东风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开启国际化进程;

2010年后,东风公司加速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

2021年,东风公司发布“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跃迁”行动计划,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

2024年,迈入55周年的东风汽车,销量达6000万辆;

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奋进,一代代东风人书写了以产业报国、匠心造车服务用户的精彩篇章,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炉铁水浇注的毛主席像章

在东风汽车博物馆里,有一座征集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毛主席像章。这座像章重15公斤多,高约30厘米,中央是毛主席侧面头像,上方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9个大字,下方弧形排列9颗五角星,标有“一九六九·四·一”的日期,底座上有“红卫厂革委会”字样。

20250327A04_250327074001088920780

1969年,“二汽”第一炉铁水浇注的毛主席像章。

1969年1月,通用铸锻厂的选址定在了周家沟。“通用铸锻厂要尽快出铁水、出铸件。”1969年3月16日,二汽总厂下达命令。通用铸锻厂立即启动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当时,十堰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需要制作冲天炉。“二汽”借用了当地工厂的设备,设计、制造了冲天炉。这时厂里有人提出,党的九大即将召开,可以铸造几件毛主席像章,向党的九大献礼。

毛主席像章的模具设计也在同步进行,采用复合模方式设计——毛主席头像部分选用石膏像,其他部分选用木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头像部分栩栩如生,但给模具制作带来了许多难度。

1969年3月26日,铁水成功融化了,毛主席像章也开始第一次铸造。经多次试验,终于日臻完善,陆续铸造了18个像章铸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这意味着,厂里具备了铸造的能力。

EQ240:打响“中国军车第一品牌”

在“打汽车产业翻身仗”基本陈列展区,一辆EQ240特别引人关注。1970年,第一代东风人在芦席棚车间里,靠着双手敲打出第一辆EQ240。1975年,EQ240正式投产。1976年至1979年,EQ240系列越野卡车迅速装备至全军各主要机械部队和装甲部队。

20250327A04_250327074003640538056

东风EQ240越野车。

1978年,EQ240在一次自卫反击战中,执行最艰巨的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任务。当地环境恶劣,非常考验运输车辆的性能和质量,EQ240却可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即便是陷入坑坑洼洼,它也可以靠车辆前方配置的绞盘自救。

在枪林弹雨的前线,EQ240没有一辆车因为质量问题影响作战。1978年,EQ240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得到了部队的嘉奖,被部队官兵亲切地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EQ140:缔造扭亏为盈奇迹

1978年,“二汽”产品开始“军转民”,全力转入五吨民用载货车 EQ140的生产,首批产品下线并上市。

20250327A04_250327074007394632984

东风EQ140卡车。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二汽”凭借EQ140打响商用车研发生产的翻身仗。上世纪八十年代是 EQ140的巅峰时期,它占据了当时中国公路运输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助力东风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年产突破10万辆的汽车企业。同时,EQ140的变型车种类超过100种,涵盖洒水车、吊车、翻斗车、自卸车等,总销量超过100万辆。

这款车的总设计师黄松评价:“EQ140让‘二汽’开始盈利,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EQ140的改进型连同方方的大灯和车头,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香港、澳门回归时,EQ140军车运载三军将士进驻香港、澳门,令国人骄傲。

“千手观音”发动机缸体大拉床

在“打汽车工业翻身仗”基本陈列展区有一块区域,重点展示了“二汽”当年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聚宝”而来的“精、大、稀、关”设备,其中就有一台当时全国最大的拉床。

20250327A04_250327074009978281824

有“千手观音”之称的缸体大拉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制造业。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工业之母”的机床工业,形成了“十八罗汉”产业格局,济南二机床厂便是其中之一。由该厂为“二汽”研发制造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大拉床,俗称“千手观音”,为当时汽车行业唯一的、最先进的组合机床。

1970年,发动机厂在“四边建厂”(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方针指导下,开始边建设边调试生产。这期间,“二汽”陆续聚集了大连缸体组合机自动线、缸体大拉床等当时行业顶尖设备及产线,这是国内当时自主科技水平的最高体现。

12000吨锻压线:半吨黄金换回“国宝线”

同样在这个区域,12000吨锻压线展示出其巨大的身影。这套设备是1976年“二汽”从德国进口的,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台万吨锻压机。

20250327A04_250327074012496703914

12000吨锻压线。

经过数年奋斗,“二汽”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但当时中国汽车装备事业比较落后,需引进国际先进的新装备,这台被称为“国宝线”的万吨锻压线就是一个典型。

当时“二汽”分别向日本和“西德”询价,日本报价中仅设计费一项就高达260万美元,“西德”EUMUCO公司的报价虽无设计费,但主机12500吨锻压机单价达3241万马克(相当于当时一吨黄金的价格),也远远超出预算。

“二汽”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为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二汽”先后和 EUMUCO公司进行了两轮谈判,最终,以一半价格买到原本报价值1吨黄金价格的12000吨锻压机。

万吨线投产后,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大型前梁和大型曲轴等主要锻件。作为锻造业标志性尖端设备的代表,万吨线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其核心部位和核心部件都没有大修过,仍在正常服役。

露天电影: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在“三线岁月”专题展区,技术人员利用光影技术打造的“露天电影”,把游客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从前。

20250327A04_250327074015146429169

利用光影技术打造的“露天电影”展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露天电影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二汽”职工的集体记忆。

那个年代娱乐活动相对匮乏,没有电影院,电视机也未普及。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二汽”引入了一台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这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放映机。于是,露天电影成为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现在二汽工人俱乐部后方的那块空地,就是当年的露天电影院所在地。每到放映露天电影的日子,职工和家属们都会早早地来,等待电影的开始。当时的露天电影以国产经典影片为主,也会放映一些外国影片,这些影片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1982年6月,由湖北省音协主办的“建设者的歌”音乐会在“二汽”举办,首场在露天电影院演出,吸引近2万人前来观看。

青年突击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在东风汽车博物馆里展示的众多照片中,市民看见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大规模建设一线的身影。

20250327A04_250327074017776631998

“二汽”建设者雕像。

1969年,传动轴厂7名青工成立“二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到1975年,“二汽”共成立133支青年突击队,4493名青年突击队队员日夜奋战在“二汽”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口。

1974年10月至1975年4月,轴瓦厂、铸造一厂、发动机厂、传动轴厂等11个单位的青年突击队,在张湾区黄龙滩上开展了一场攻坚战。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全面完成了黄龙引水工程。

在这批有志青年中,有大量突破传统性别分工,积极参加重体力劳动的女同志,组建了家喻户晓的“铁姑娘队”。

她们在十几米的厂房上施展高空电焊、电气设施安装技艺,开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在厂房钢屋架上刷油漆……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她们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能待在家里吃闲饭”。她们中诞生了党的九大代表李凤英和党的十一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秦秀兰。

(十堰日报 文/记者 段吉雄 罗毅 曾雨 图/记者 张建波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